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刘丽明工作间

画地为牢,周围有镜子,人在里面,干活、自恋、或自省。

 
 
 

日志

 
 

类比思维的捷径  

2016-06-30 10:58:34|  分类: 生命八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在老年大学上中医课,常常是一种享受,因为在这两三个小时内,会让你打开特别宽的视野,从古代医书上记载的著名医家的经典语句,到大自然中不同地理条件的药材生长,再到老师的治病体会、生活经验,常用方剂……总之,从最哲理到最实用,你都能有所获。最近的课讲到了保健药品与食品,更有趣,上了课就谈吃,把如何治病和如何吃结合起来,连我这个不爱研究吃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听课的老年学员多数都有吃的经验,于是师生互动,交流讨论,一直讨论到什么样的药材容易造假,菜场有没有卖,价格多少等等。
自然,像这类内容广谱的课,是不可能分成诸多的逻辑层次,从大一二三四讲到小一二三四的。年轻时听课,习惯于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漏了哪一层,就仿佛渡不过去,如今却乐于把这逻辑的累赘省去了。我喜欢老师自由发挥,把课讲得如山阴道上摇曳多姿。记得那天讲天麻,先讲到天麻的药效,天麻属于平肝息风类药,春天肝风内动,阳气上冲,容易发头晕病,天麻平肝潜阳,息风定惊,通经活络……(这些四个字一组的文字我常常是记不住的)接着讲到天麻的生长之谜:在阴暗潮湿的地下,有一种叫密环菌的菌类想寄生在天麻的块茎中,结果反而被块茎的消化层吃掉,越吃它越来,块茎和密环菌便长期共生,既用不着吸收土壤养分,也用不着进行光合作用,结果天麻的根和叶都退化了。块茎隐居地下,等到成熟时,它将一根箭一般的黄红色茎秆冒出地面。这根茎没有叶子,单一直立,即使遇上大风,也不摇摆,所以它又有个名字叫“定风草”。老师说到这里,又转说天麻的药效,此时“定风”的双关意义忽然显现,我记得自己心里一亮,仿佛走在单调而沉闷的山谷里,忽然遇到个豁口,让我窥见山那边的另一派风光,这豁口让“头晕之风”与“自然之风”对流,使我一下子对两边的印象都加深了。
这个豁口就是类比思维。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对中医的类比思维颇做了一番分析。他说类比思维是贯穿在巫术中的思维模式,其最典型的遗迹莫过于隐喻了。隐喻不只是修辞手段,而且是描述和看待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其核心就是相似性原则。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在语言总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借助隐喻,把熟悉的喻体的特点投射到本体之上,从而使本体获得相应的性质(比如按照人间朝廷的君主功能来理解心的功能)。作者说中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少考虑身体和物理的属性,只是用一种经验来赋予另一种经验以结构(同构),而全然不顾这两种经验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可以替换。由于物理身体属性的粗略化,中医的陈述和包含在陈述中的概念不说错误至少说在信息提供程度上是不严谨的,以至于辩证论治和方剂组合从实证的角度看,它们都是难以归位、定量和范畴化的。因此,数十年来人们所进行的中西医结合尝试才收效甚微,其思维模式的差别使得中西医无法寻找彼此之间的对应点。所以中医中药必须在药理和病机的解释上摆脱类比思维,才能建立令人信服的药理学和病机学——哪怕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中医中药学消亡。
这篇文章有一部分写得是满中肯满到位的,从类比思维、隐喻符号系统来谈中医理论,的确是抓到了中医思维模式的根,但写到后来,为了不让中医灭亡而一心要去拔这个根,并知道拔根的后果就是致中医于死地,这就很奇怪了,既然不拔也死,拔了也死,拔来何用呢?不如把中医搁置一旁,直接发展西医就是了。
很多指责中医的人,最气不服的就是中医两千多年一直不发展,一直守着老祖宗的一套。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类比思维是艺术的,是有着美感的,美的东西是没有先进落后之分的,所以中医的理论就有超越时间的不发展性,西医的思维模式就是要发展的。西医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中医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类比思维的捷径。2005年3月27日

  评论这张
 
阅读(14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