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刘丽明工作间

画地为牢,周围有镜子,人在里面,干活、自恋、或自省。

 
 
 

日志

 
 

“掩耳盗铃”的真正寓意——练琴日记17  

2014-11-17 19:38:37|  分类: 练琴日记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09年1月18日
从前年底到去年,钢琴课上上停停,总共上了不到四十节吧,一会儿老师生小孩了,一会儿学员家里有事了,总共五个学员,一旦三个人持续有事,就停。
我不介意停课,因为欠账太多,每次还课都是结结巴巴,根本不算过关,所以不上新课,那些旧曲子也够我练的了。
班上的人都觉得奇怪,我跟她们的兴趣相反,她们最喜欢弹的是乐曲,尤其是那些熟悉的曲子比如《梁祝》啊、《童年的回忆》啊之类的,车尔尼599等练习曲就不大喜欢练,最不喜欢的是哈农的手指练习。我恰好反过来。练习的单元越小我越喜欢。如果拿说话来打比方,哈农是对单字单词的发音吐字,车尔尼是用词组来造句,乐曲则是各表其意的文章了。照理说,没有前两者做基础,那文章做出来也是踉踉跄跄的无比难听,怎么会有兴趣呢?对听琴人来说,的确没有兴趣,甚至是活受罪,可练琴人的耳朵是不一样的,练琴人练得再结巴,他自己并不难受,因为他的意识在同步结巴着,他的意识一遇到结巴就自动地将这结巴归入“不在话下”“自去不提”的潜意识后院,不谐和音就被忽略了,他得以保持对自弹乐曲的“完整”欣赏。
或许这就是“掩耳盗铃”的真正寓意?它揭示的不是某些愚人的愚蠢,而是人的感官分化带来的原始构造的愚蠢,只要你的注意力受制于指端的操作,你的听觉的独立性也就受到了手的操纵,犹如以手掩住了耳朵。因此当我练琴的时候,我将听觉带来的不可靠的自我陶醉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我关注的是手指肌肉的体验,手指与手掌心的关系,手的造型,两只手的空间布局,从中发现微观的烦恼和喜悦。
我对乐曲的兴趣不高,还因为这些曲子的好听给我的兴奋是表面化的,我为此投下看不到边的重复劳动,还未必能够弹对,更不要说应有的速度了。我有点疑惑老师让我们弹这个,是为了迁就我们浅薄的娱乐要求。最近教的《致爱丽丝》,同学中有的早就在自学了,我想想要学这个就有些腻烦,洒水车就用这个曲子,节奏快得油滑,我怎么能不烦呢?可一旦学起来,我就从其中的困窘中发现了有趣之处。
《致爱丽丝》,大家都认为开头一段是比较简单的,自学的同学也能应付自如,我却只能用一种很慢的、快要睡着的速度弹,因为左右手要轮流地在琴键上跨八度十度,琴键上的距离一长,我发现,不仅是手跨不快,是脑子先就跨不快。我按照应有的速度默唱,同时去想手在琴键上一个接一个的位置,没办法在这样的速度中把位置想连贯。意在手先,连想都想不快,别说弹了。我在这个困境里感受着思维行动的不自由。可是并不以此为苦,反而觉得能有一个问题让我期待着答案,是一种乐趣。我在预支着这种乐趣。
我想起两个星期前我们学的《梁祝》,前奏部分我严格按照谱子上乐句的要求,该抬手的地方抬手,发现有一个地方特别美,左右手形成了此起彼落的呼应,使乐句的情境自然显现。当我把这种动作固定以后,这个地方也就不容易弹错了。那么《致爱丽斯》,是不是也需要将音符的位置连缀成情境的构造,右手的细碎波浪下来,左手几道浪上去,右手接着继续上行,左手退到远处再涌上来……根据旋律的结构先建立动作的意象结构,让两只手的手臂手腕对运动的走向有一点先知先觉,把手指的到位与否放到另一个层面上去,就像有的舞蹈编导在思考动作时,只是大略地比划,不用将手脚伸展到位一样。这样去想——按照一个立体结构去想,而不是把所有的音符位置都放在同一个平面上线性排列地去想,似乎就快多了。这个问题其实我在练习哈农第7支曲子时就想到了,也写到过(见《脑子怎么这么笨呢》),当时我谈格局这件事简直要谈疯了,谁知此时又遇见了这个经验。

2009年5月16日
我终于用上了音准的琴。这个新琴的琴键比较紧,弹起来手指要用比较大的力。买以前请钢琴老师试了试,别的都好,就是这点欠缺,但是钢琴老师把它理解成优点,说,就用这样的琴练手比较好,用这样的琴用习惯了,再弹别的琴就容易了。我接受了这个观点,但是我却忽略了我的今后是不可能去弹别的琴的,也就是说我要终生受这个琴键紧的罪。原先那架琴,被我“废物利用”了几年,已发挥了它不小的余热,就留在原来的房子里随新的房主处置了(虽然这架旧琴被我作为巨大的垃圾扔掉了,我在怀念中丝毫没有贬低它的价值,我一厢情愿地希望新房主也能废物利用,激发出练琴的兴趣,音不准也是可以练的,我依稀想到有哪个钢琴家的早年,是在纸板上画上琴键来练琴的,有真的琴总比用纸板强)。
没有新琴以前,我总是在一种苟且的、将就的心态中练琴,时日一久,自然而然会产生“这样总不是个事”“既然要弹就正儿八经弹”等等想法,上钢琴班是一个改变,搬家之际,换琴也是一个改变。就在我不断地更新自己,似乎有了什么明确的目标让我追求的时候,一种人生的经验忽然让我怀疑,我那无功利的、无所谓的、说不出什么名堂的潜在的练琴兴趣,是不是就会见光死呢?
钢琴班只剩三个人了,其中一个年纪稍大、身体不太好的人,也摇摇欲坠地不想来了。

2010年2月5日
弹599的第65条,右手的颤音练习,今天忽然体会到了一点手指骑在键盘上的快感,手指要放松,把琴键按到底以后,借助琴键的反弹作用浮上来,而不是主动地抬手指,这就能找到骑的感觉了。但是这需要我们的手指,用善解“琴”意的态度,慢慢地练就那一点贴着“马背”的功夫。我一边练习一边又想,有一个能表达出动作涵意的文字,是多么好,按照“骑”的指引,手指才能体会到琴意是活的,是有反弹作用的。
钢琴班只剩我和李两个人了。李凭着她的聪明颖悟及胆大不怯场,居然把六级考过了。

  评论这张
 
阅读(265)|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