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刘丽明工作间

画地为牢,周围有镜子,人在里面,干活、自恋、或自省。

 
 
 

日志

 
 

三角形的底边和顶点  

2010-11-16 23:50:46|  分类: 慢读一组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雅明的文章《翻译家的任务》我以前至少看过两遍,不知为何,只能记得他写得好,写得太好了,却不记得他写的任务是什么了。不仅如此,我只要一想起翻译,还是会本能地往本雅明说的拙劣翻译的任务上去理解——即转述原文的信息。原文看不懂,我们就等着翻译家来告诉我们,它讲的是什么?而本雅明认为:文学作品的本质不在于陈述或传递信息。对于懂得它的读者来说,文学作品几乎没有“告诉”他任何东西。那么,以传递信息为己任的翻译,其所传达的当然只能是非本质的东西了。

翻译家本质的任务是什么?为什么我的记忆不肯去记得它?我这回又把文章翻出来看,总算明白了一点,是我的立场不对,立场决定了我所认同的层面,我不搞翻译,面对两种互相抵触的语言,我看不到它们背后存在的统一性,或者说,我把这个寻找统一性的任务完全交给翻译家了。看本雅明文章的时候,眼界倒是开了一下,过后,那深层次的世界又关闭了。而本雅明是站在翻译家的立场上说的,他认为译著要成为原著的“来生”,要让原著的生命在译本中达到不断更新、最终和最丰饶的繁荣。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译著再怎么高明,都要比原著差一等。可本雅明到底是高人,他找到了一个潜隐的存在来承载翻译家的关注,那就是高于原著的“意图”。正是这个意图,使各种异质语言成为同祖同宗的亲属。它们在形式上相互排斥,却在起源上相互补充。这种总体的意图,即是“纯语言”,也是整体的语言。

这样,本雅明就为翻译家解决了一个服务对象的问题,他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这一点,他说“没有一首诗是为读者而写、没有一幅画是为观众而作,没有一部交响乐是为听众而谱。翻译是为了那些不懂原文的读者?”这将是难以理解的,假如原著不是为了读者,译著却是为了读者,又怎么能构成此生和来生的关系?实际上本雅明是将一种我们所看到的实在的关系斩断,而将我们所看不到的虚拟的关系彰显了出来。打个比方,假如原著和译著这两种异质的语言是三角形底边的两个顶点,读者以为翻译家就是沿着底边做两点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本雅明认为,那只是拙劣翻译的活动范围,终极的、决定性的要素是不可能从这里获得的。好的翻译家会把三角形上面的一个顶点——纯语言看得无比重要,而这种指向作用同时照亮了三者。纯语言虽然是缄默无声的,翻译家要在自己的语言里找到原著的回声却必须经过它的折射,原著和译著的关联不是直接的,而是曲折的。本雅明对纯语言的体认使他写下了这么一段读来特别过瘾的话:“翻译家的任务在于在自己的语言中将受困于另一种语言魔咒中的纯语言释放出来,在再创造中将囚禁于一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译著与原著的语言在起源上相互走动的结果,是翻译家自己语言的界域也得到了拓展。

我编了这个三角形,总算把本雅明的路径说得让我自己记住了。而这个三角形,其实还有一种普遍的价值,我还要拿着它去衡量点别的形式,这个明天再说吧。

  评论这张
 
阅读(248)|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