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刘丽明工作间

画地为牢,周围有镜子,人在里面,干活、自恋、或自省。

 
 
 

日志

 
 

疾病的叙事体系  

2016-07-14 09:50:24|  分类: 生命八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我曾在一篇《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文章里,写到一个朋友腿上的肌肉会忽然疼,要么麻木,要么撕裂般地疼,找不到缘故,他与我讨论,我们都怀疑是某处神经出了问题,因为只有神经上的病会如此莫名其妙。我就上网去查神经科的病,查来查去,找不到比“脱髓鞘性疾病”更轻的了,就把这个病给他安上了。后来我碰到另一个熟人,他热切地拉住我问,那个病到底是什么?他也有这样的毛病。我想不到这么偏僻的病也有同病者,后悔不该轻率地扣帽子,只好抱歉解释,说,他不去看医生,我也没办法知道答案啊。
几天前,那朋友终于去看病了,他老婆一直求他说,你还是去看看吧,否则让刘丽明说的,怪吓人的。但是这朋友还是拖到看其他病的时候,顺便看的。医生把他搬搬弄弄检查了一通,说没有事!朋友申辩:我的确会突发性、一过性地疼呀。医生问他,过去有没有肌肉拉伤过?这下他想起来了,小时候练功的时候拉伤过。医生说,这就是了,你根本没好透!于是这个拖了七个月的神秘疾病,就这么简单地、被医生三下五除二地、没有想象力地解决了。
我觉得我有责任写出来,让其他被我误导、造成心理阴影的读者放心。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有这么多像我一样的不怕绕路的呆子,放着正规医院专家权威不去找,要自己东摸西摸地找答案。我们也不是漠视疾病,自己也经常钻研的。只是这所谓的钻研,就像台湾那个著名的娱乐节目的名字“猜猜猜”,始终是在猜的。如此业余水平的猜,读者理当一笑置之,不料还真有人当回事——这两天继续有人拿自己的症状来跟我讨论,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起法国作家《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的事。他在外面做客,忘了带药,便打发主人家的仆人去取药,普鲁斯特对仆人详尽描述了左邻右舍和自己家的情况,最后说:“你不可能认不出来,因为那是奥西曼大街上唯一还亮着灯的窗户”——他什么都说到了,就是没提门牌号码。
仔细想想,这也不是大作家独有的怪癖,而是我们人人皆有的常态。因为我们都不是用门牌号码来感受自己的家的,门牌号码是原初生活以外的一套编码体系,是城市化以后才有的,所以它不在我们最亲和最贴身的话语体系里。就像我们找医生看病,正当我们絮絮叨叨述说的时候,医生可能已经不耐烦了,他一语中的说出了一个陌生的名称,完全是那个专业的叙事体系里才有的名称,与我们的业余描述完全不搭界,这时候我们就傻眼了,就说不下去了,而医生显然也不愿意说下去,“说了你也不懂!”接下来的检查治疗,我们就像到了语言不通的国家一样,开始了两眼一抹黑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原因之一:只要病痛的苦恼不那么迫近我们、让我们恐惧,我们就情愿忍受它的不确定性,在熟悉的圈子里说熟悉的话,除非在正常生活里赖不下去了,才让自己被医院那个非日常的叙事体系收了去。
当然,也许更重要的原因还不在日常非日常、业余和专业之分,而在于专业的话语里有可能裹进另一种叙事体系,那就是GDP的体系,但是你分不清,因为医生的动机可能是双重的,对于有些病,他是真的出于慎重,怕漏诊或误诊,让你做各种检查,检查完了才告诉你没有事。上述那个朋友没有对医院的GDP作一点贡献,就被解脱,他碰上了一个毫不利用专业神秘性去创造GDP的医生,他很幸运。
2005年7月24日
  评论这张
 
阅读(15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