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刘丽明工作间

画地为牢,周围有镜子,人在里面,干活、自恋、或自省。

 
 
 

日志

 
 

2012年 苏立文先生文章:为刘丹写的几句话  

2015-09-28 10:56:59|  分类: 刘丹的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为刘丹写的几句话
在李晓倩和刘丹的一篇访谈中,刘丹对于批评家提出的尖锐问题所作的答覆,反映了他对自己做了些什么以及为什么做的,有过长时间的认真思考。无论是对中国艺术史还是对自然的认识,他思想的来源是中国独有的,他对于纯雕塑造型的敏感亦是如此,虽然在不久前的过去,雕塑艺术曾被认为是非文人雅士之所为,他们雕刻的器物通常不会超出印章的尺寸。刘丹欣赏堆石造园用的“太湖石”或者案头的供石,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石头引发对自然的遐想,也是因为它们本身的造型,尽管以前没有关于雕塑的美学批评论著,在西方思想被引入后,雕塑才被视为一种美术形式。
刘丹是位画家,不是雕塑家,但是我为什么把他当作雕塑家呢?当我们读他的一幅石头画作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欣赏,它不仅表现了刘丹与传统和自然的关系,同时表现了一个纯粹的造型。刘丹对李晓倩提问的答覆应该是每一个对中国现代艺术感兴趣的人必须读的,因为他同时强调了传统和法则的重要性,他赞同歌德说的“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但他同时补充道:“掌握法则是为了约束的解除。”
想法和目的,不论它们多么崇高,不等于是好的艺术,当下这么多时髦的观念艺术如此糟糕,就是一个见证,秘诀不在于此,秘诀是艺术家所具有的把感觉转化为造型的才能,这是一个神秘的,出于直觉的过程,艺术家对它可能有模糊的感觉,有的时候甚至没有,但是它驱使艺术家作出某种选择。在“水墨”的访谈中,刘丹说道:“就水墨画而言,它是画家和笔墨纸砚的生态关系”,他只字未提“想法”,但是如今的艺术家,或者是应邀,甚至被强迫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评论,因为,一个作品得到认可,已经不是因为作品本身了,而是因为批评家或艺术家本人搞出了个说法,有些艺术家可能会欢迎这种宣传方式,但是,一个品性端正的人,应该尽可能避开这种做法。这类文章,可供消遣,有时甚至会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 以上刘丹访谈的引述清楚表明,它们不得要领,因为艺术是艺术家和材料之间的强度性的互动,就刘丹而言,他近乎神奇的笔墨技术也助了他一臂之力。评论可能先于作品的创作或在其之后,但是作品本身运用的是一种我们用感官去领会的语言。在刘丹的水墨画中,他的任务并不是表达一个想法,而是创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东西,我们不妨一边听着音乐去读他的山水全景长卷,慢慢地去感受;而他的单个石头画作回荡着丰富的谐波和弦的共鸣,我们不应该像眼下的有些人那样,他们往往因为发现了纯粹的美倒反而局促不安起来了。 
苏立文
2012年于牛津大学
  评论这张
 
阅读(23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