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刘丽明工作间

画地为牢,周围有镜子,人在里面,干活、自恋、或自省。

 
 
 

日志

 
 

“对口径”之聚  

2013-04-15 18:18:36|  分类: 文字爱好者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这个小圈子的聚会,本来无甚名目,经徐乐乐一篇文章,她称作是“文字爱好者”的“对口径”之聚,大家都以为不错,就认了。

这个圈子的形成,在徐乐乐的文章里是这么写的:还在二十多岁的“青年”时期,我家的一位隔窗相望的邻居,李芒女士,据她说,是因为时常见到对面窗里的同龄人“挑灯夜战”,主动敲门求认识。多亏了她的主动,经她穿针引线,认识了几位“文学圈”人士,跟在后面共同走过三十余年,从“文学青年”,走到“文学老年”,准确地说,这是一小撮“资深文字爱好者”。

姚说,结识李芒的情形很有点古意啊。我很高兴她的评价,也高兴从徐乐乐文章里出土了这个情形,我还以为只有自己年轻时会这么认识人呢——那时听说什么人有独特的个性或才华,也不耐烦从容寻找途径,径直就去敲门了。不是作为粉丝,是把自己作为对方也需要认识的人,去“相互”认识的,突兀、生硬,居然也被接受。我很想知道李芒敲门,徐乐乐什么反应?李芒说,细节并非如此,虽然心里是想认识的,但人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发现机会很多,原来双方家里有一些共同认识的人。她问徐乐乐:你记得吗?第一次是跟着海老去的。徐乐乐说,具体情景不记得了。吊诡的是,她把人家做的表面文章全抛弃,却记住了人家心里的动机。

这记忆的差异来自什么呢?是艺术家和大学老师的差异?还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异?

我想了一阵,都不是。这只能证明记忆来自惊讶。

时间往往删除当时当地系统内的情景,记忆专门留给每一次的天地扩展。李芒想认识徐乐乐,恰恰有个海老,像一座天生桥,这个跨系统途径的发现,给李芒意外之喜,说不定还有“想什么来什么”的节奏上的快感,所以她记得。海老作为徐乐乐家的熟人,他去多少次都不意外,他带去李芒,李芒一定对徐乐乐说了那个“挑灯夜战”的印象,让徐乐乐获得了反观自己的意外之喜。“噢,你因为这个想认识我啊?”于是,三十年的记忆最终过河拆桥,引荐者消失了,只剩下李芒的动机。

  评论这张
 
阅读(266)| 评论(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