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刘丽明工作间

画地为牢,周围有镜子,人在里面,干活、自恋、或自省。

 
 
 

日志

 
 

阿里之行(20)——没有转山  

2011-02-18 10:20:46|  分类: 阿里之行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不久,冈仁波齐到了。车上的人都下来透气,各自看了一会神山,看不出个所以然,就各忙各的去了。我举着相机拍照,等了半天,云遮雾绕的,总也露不全,我也不等了,给小学教师和她的三个儿子拍了合影,也给驾驶员和他的儿子拍了,又让裴给我拍了一张,算是完成了与神山相会的任务,没有什么好激动的。许多人都忙着找水洗脸,这里似乎到处都可以是河道,一片戈壁滩上,河水任意分支流淌,车轮碾着河水,河水漫着道路。水的深浅是一种悬念,构成行驶中的刺激性。我和裴在神山下面分了手,他要多看看神山,不去普兰。他似乎也没打算转山。小学教师也没转成,她的二儿子发烧了,只能让大儿子一个人去转了。我第三天从普兰回程,经过神山下的小城,遇见了她,她整个人是分离的,一部分随着生病的二儿子与抱在手上的小儿子沉坠在原地,一部分随着大儿子飘忽在转山道上,她因为两天的蹉跎无为而迫切地向我倾吐她的不顺,但我觉得她的遗憾纯粹是事务性的,她转成山或转不成山都不是特别严重的事,转山的信念已经深入其心穿透了意识形态的层面,变成了与吃饭睡觉一样的平常事,所以他们年复一年一转再转,转得毫无意义,却胜过有意义。

对于观光客来说,难得转一次,一次冒险就够了,生命的极限体验同时带来后怕和巨大的成就感,以至于更有必要把灵魂洗礼人生顿悟这些意义赋予转山的行动。我有个同事,第一次去阿里,因为不想放弃所乘之车,经过神山没下来转,继而饱听了一路关于转山如何值得的劝告,劝告里藏着过来人的骄傲甚至是炫耀,又变成一种挑战在她心里不断反刍,终于在隔了一年以后使她二进阿里,专门去转山,从此解了转山对她的蛊惑。

我也像我的同事一样因为交通问题放弃了转山,当时也没有人鼓动我。后来我看到有些转过山的人在书里写道,在转山道上氤氲着一个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巨大气场,是由千百载无数转山人虔诚的气息汇总而成的,它托举涌推着人们不走自行,令其感受到步行的韵致……其实只要天气晴好,身体健康,很多地方的大自然都能让人轻快地不走自行,至于觉得自己融入了纯净的气场,这种良性的自我暗示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有,到处都有这样的缘分,不独在神山。我的遗憾在于:神山给我的印象怎么还不及车辙印子那么深刻呢?假如我像藏族人那样去转山,转得有心变无心,是不是能有这样的机遇呢?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一个人的博客,他沿着转山道走了两小时,正好走到了转山全程中看峰顶最近的地方,他拍的照片,吓我一跳。前景是夕阳照耀下的两座山坡的柔情交叠,山口后面,是冈仁波齐峰,面纱全无,绷着一张金字塔形铁青色的脸,不声不响,横空切近,让我不禁在心里倒退一步。好像冈仁波齐从照片里站起来俯视我,有威势逼人的斜率。过了些时,我回忆它的颜色,不知道是照片偏蓝还是山上无雪,就又去找这张图片,却怎么看都不像原来那张了,因为没有向我倾倒的斜率了,似乎神山在起身看过我以后,又坐回去了,同时它的脸也不是铁青色而是冰雪的收敛无光的冷白色。这张照片曾在我冷不防的时候,将神山的一瞥传递给我,现在又复归为一张普通的照片了。我不能够多看它,看多了反而会抹平那一下撞击的痕迹,那痕迹已经作为非物质的存在进入了我的记忆,就在那让我心动的一瞥上,实现了我与神山的真实相会,比我千里迢迢跑去看山、与山合影的现实还要真实,因为现实让我的想象扑了个空——神山那么不起眼地呆在远方,也许正因为认了这样遥不可及的关系,才有了近在咫尺的震撼。许多难忘的印象,其实是来自不同状态、不同情境的碰撞。

 

  评论这张
 
阅读(24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